听乐与闻道
2013年“施坦威青年音乐家”得主王聪瑀说:“人人都可以欣赏古典音乐。古典音乐并不古老,也不沉闷;问题是它的听众已日渐老去。”
我不懂音乐,但对于这位年仅23岁的本地音乐家的敏锐观察颇能认同。毕竟音乐是一种品味,必须培养。
味如果是客观存在,则品就是尝味的人主观的体验,其中当然包含对味的认识。同样的味,品评可以不同,这就是品味。说品味不难,但如何培养品味却极不容易。
品味如何培养需要一定的条件。王聪瑀说古典音乐的听众日渐老去,似乎品味的修养跟年龄有关。是否必须上了年纪才有品味古典音乐的功夫?抑或这些日渐老去的听众年轻时早已有此品味,只是而今老去?
无论如何,欣赏古典音乐的人似乎是小众。王聪瑀调侃说:“人们应该多上网了解古典音乐会钢琴师。”
道可以与人分享吗?
庄子提到的得道之人屈指可数,这个事实应该让我们头脑顿时清醒起来。现代人动辄论道,侃侃而谈,也许是对庄子最大的讽刺。寥寥可数的得道之人都是年长者。女偊就是一个显例。她虽然年长,但颜色却像婴孩,这是得道之功。
庄子提到愿意学道的人也不多,而且这些难得的学道者又都年纪不轻。孔子就是其一。庄子说孔子“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”,于是向老子请教。老子问:“你是怎么求道的?”孔子说:“我求之于度数法则,五年无功。我又求之于阴阳变化,十二年亦徒劳。”可见孔子学道时已经34岁了。
庄子留下的言论无疑都是学道的经验之谈,他深知学道不易,而且也体验到传道更难。老子告诉孔子:“如果道可以奉献与人,有谁不想献与国君,博取奖赏?有谁不乐于用来供奉双亲,让他们受惠?如果道可以口授他人,有谁不愿意告诉自己的兄弟?如果道可以与人分享,有谁不希望遗留给自己的子孙?”
庄子似乎没有得道的弟子。尽管如此,他并未放弃传道的努力。
比教人欣赏音乐还难
今天《庄子》一书仍然有33篇传世,可惜知道的人大概不多,而真有兴趣细读的恐怕更少。王聪瑀说他三岁开始学钢琴,一直很喜欢琴音,14岁时决定成为钢琴家。试问,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够如此?难怪他说:“目前的挑战是要使年轻一代能够接触到古典音乐;他们是古典音乐的新对象。”他希望能够为本地决心学音乐的孩子提供一条道路。他的识见和胸怀令人敬佩。
跟古典音乐一般,道真实不虚,“有情有信”,但“无为无形,可传而不可受,可得而不可见”。传道也许比帮助别人学会欣赏音乐难上加难。当然,王聪瑀应该也明白,所以他只说为决心学音乐的孩子开路而已,至于他们能否真的领悟音乐之道,懂得品味,他保持缄默。